蔚来汽车大股东是谁-蔚来汽车大股东有哪些
1.小鹏和蔚来谁控股的
2.高瓴清仓,淡马锡减持,蔚来汽车近况复盘
3.传吉利叁亿入股蔚来。没有爱情不分手,惟有利益得永生
4.忧喜参半的蔚来:第三大股东清仓出逃,但也拿到两笔“救命钱”
5.如果吉利真成了蔚来第三大股东,谁会是最大受益者?
小鹏和蔚来谁控股的
小鹏(2014年成立,第二大股东为阿里)
小鹏由何小鹏等人发起成立,总部位于广州市,公司专注于针对一线城市年轻人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都是谁家的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研发,第一款量产车的目标是一辆时尚、跨界的电动SUV小鹏G3……
蔚来(2014年11月创建,第二大股东是腾讯)
蔚来汽车2014年11月创建,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致力于在中国市场打造高端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蔚来目前出的车均为SUV型,定位中高端,以后也会出轿车型。
高瓴清仓,淡马锡减持,蔚来汽车近况复盘
刚拿到两笔“救命钱”,第三大股东就“清仓”退出了,蔚来的前路似乎有些“命运多舛”!
据美国SEC网站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曾是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的高瓴资本已清空蔚来的所有股权。
对此,蔚来汽车方面对外表示,“蔚来尊重投资人的自由选择,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评论”。
据悉,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后续并跟投C轮及C+轮。在蔚来上市之后,高瓴以7.5%持股为蔚来第三大股东。去年二季度,高瓴资本大幅增持蔚来汽车至4193.83万股,这样持续的跟投和增持一度令各大券商调高对蔚来汽车的评级。然而进入第三季度之后,高瓴资本突然大幅减持蔚来至1336.89万股,减持幅度达68.12%。到第四季度,据高瓴资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资本已不再持有蔚来汽车股份,这意味着高瓴资本已经彻底清仓蔚来汽车。
事实上,减持蔚来汽车的并非高瓴资本一人,2月7日,淡马锡减持蔚来股票1391万股,持股比例从原先的5.4%大幅下滑至1.8%。
一直以来,高瓴资本、淡马锡都以对大势判断敏锐著称,而此次选择“割肉”清仓的举动,无疑让蔚来汽车未来的前景更加多变。
有人曾说,蔚来这个未来的“伟大企业”的背后因为有腾讯和张磊(高瓴)的身影终将成功。如今随着高瓴的离去,蔚来的未来也更加扑朔迷离。
2020年1月,蔚来汽车交付量为1598台,同比下滑11.5%。而在资金方面的困境,则让蔚来走的更加艰难。近日有媒体报道,蔚来内部延迟发薪,官方宣称员工可以申请将本次十三薪全部或部分置换成限制性股票,这也进一步反映了蔚来目前的资金状况仍然颇为紧张。
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2020年蔚来汽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毛利转正。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目标无疑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Q3财报显示,蔚来持有现金1.37亿美元,加上专项贷和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蔚来的账面余额为19.6亿美元。然而同期,蔚来净亏损高达25.2亿美元。虽然蔚来于2月6日和14日先后完成两笔各1亿美元的融资,但这两笔“救命钱”对于当下的蔚来来说显然是有些“杯水车薪”。2020年对于李斌来说,寻找融资仍然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另外,资金使用效率、成本控制、打造品牌力背后的高成本等问题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蔚来面对最大考验。
高开低走,蔚来走了一条最难得路,可以说是自主车企未曾走过的路。传统车企熬了多少年,才敢小心翼翼的尝试将产品卖过20万元?而李斌的蔚来汽车首款产品ES8却卖到了46.8万元起。尽管蔚来的服务做的比特斯拉好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高昂的成本却是难以承受之重。
原本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蔚来,在疫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蔚来能熬得下来吗?我们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希望蔚来能够顺利走过2020年,并且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传吉利叁亿入股蔚来。没有爱情不分手,惟有利益得永生
根据媒体报道,吉利汽车投资3亿美元(约人民币21亿元)入股蔚来汽车,吉利此轮投资后,将占到蔚来汽车10%不到的股份。自从被高瓴资本清仓后,蔚来第三大股东便成了空位,而入股后现有股东占股摊薄,吉利有望继任成为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
针对这一消息,双方的回复态度是,不承认,不否认。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表示:“不知道此事,也不对市场传言做评论。?”另一方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则表示“无法置评”。
蔚来汽车的资金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加上疫情之下,资金愈发吃紧可想而知。从前些天李斌发布的员工内部信中,我们可以略知其一:
“我们和别的成熟公司不一样,还是一家求生存的创业公司,这次疫情又给我们工作的难度加了码。请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们要生存下去,需要每个同事全力以赴。”
但是我们又可以从难看的数字里,感受到他们的“全力以赴”。1月,蔚来交付1598辆,同比下跌11.5%,环比下跌近半。考虑到传统期淡季叠加疫情影响,1月有效交付日仅为16天,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这个成绩已属不易。
吉利汽车可以说是国内自主品牌的老大哥,先后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宝腾及路特斯,还入股戴姆勒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不过在高端纯电动方面仍然空白,虽然推出了几何纯电汽车系列,但销量也并不太可观。眼看隔壁老司机比亚迪与奔驰合作的风生水起,而如今如果吉利入股蔚来,对吉利汽车在冲击高端纯电动汽车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从10亿变3亿
入股蔚来,这样的传闻并不是第一次。早在一个月前就有消息称,广汽,上汽以及吉利以1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蔚来,从而解决后者的资金需求。不过,这三家企业的竞购条件之一是,“换掉李斌”。虽然外界对于此事,认为可信度并不高,但是资本却给予了很好的回馈。蔚来当日股价上涨了10.64%,最终以4.29美元收盘,上涨幅度达到13.6%。
如今,竞购者少了上汽和广汽,只有吉利的单独入股,也没了“换掉李斌”这样的条件,最主要的是,价格从10亿美元降到3亿美元。至于为什么是3亿美元?众所周知,高瓴资本清空蔚来股票后,其第三大股东便成了空席。在清空蔚来股票之前,高瓴资本的持股比例是7.5%。此时吉利以3亿美元入股,将占到蔚来汽车10%不到的股份,这恰好与高领资本的7.5%吻合。
如果入股成功,吉利将顺利成为蔚来第三大股东,排在其前面的是,李斌的14.4%和腾讯的13.3%。值得一提的是,如入股资金是最初的10亿美元,那么吉利的持股比例将超过20%,将毫无疑问的成为蔚来第一股东,而第一股东所提出的条件“换掉李斌”,也不是没有可能。
外界分析
而外界对于此次入股大多都是积极态度。比起产品,吉利更看重蔚来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在产品层面,吉利的看法比较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力并不差。如果放在各自的价格区间相对来看,或许果真如此,吉利对于4万到20万产品来说绝对有自信。但同时也反映出吉利的另一层自我认知——不够高端。
多年以来,吉利奋战在冲击高端的前沿。领克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在很多维度打破了人们的定思维定式,但是和蔚来相比,低了一整个身段的价格区间,更像是打擦边球。短期内,吉利,甚至其他主流自主车企,都不太可能占领30万以上的市场。通过投资入股,吉利消除了具有威胁力的竞争关系,由于该段位处于真空状态,其实相当于填补了空白,一举两得。
写在最后
时至今日,一个尚属造车新势力,一个是国产品牌的头部阵营。虽都为自主品牌,但自身基因大不相同,在新旧势力的碰撞中具有不确定竞合关系。没有爱情不分手,惟有利益得永生。不知道吉利是否还有对沃尔沃那样的耐心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忧喜参半的蔚来:第三大股东清仓出逃,但也拿到两笔“救命钱”
在疫情的风波影响下,蔚来再度爆出“坏消息”。
据美国SEC网站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曾是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的高瓴资本已清空蔚来的所有股权。
对此,蔚来汽车方面对外表示,“蔚来尊重投资人的自由选择,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评论”。
事实上,在去年第二季度,高瓴资本依然非常看好蔚来,甚至还“翻倍增持”,而蔚来也是其增持最多的“重仓股”。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瓴资本却选择彻底“亏本出逃”,这背后到底是出于何种因素的影响?而蔚来又将何去何从?
蔚来股东竞相“亏血出逃”?
其实对蔚来而言,高瓴资本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背书”角色。
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后续并跟投C轮及C+轮。
高瓴资本去年二季度披露的持仓情况显示,公司当时曾大幅增持蔚来汽车至4193.83万股。
而多次的跟投和增持,也让各大券商进一步调高对蔚来汽车的评级,并对其颇为“看好”。
不过进入去年第三季度后,高瓴资本减持蔚来至1336.89万股,减持幅度达68.12%。
来到第四季度,高瓴资本这位昔日第三大股东终究选择彻底清仓蔚来。
事实上,减持蔚来汽车的并非高瓴资本一人,2月7日,淡马锡减持蔚来股票1391万股,持股比例从原先的5.4%大幅下滑至1.8%。
一直以来,高瓴资本、淡马锡都以对大势判断敏锐著称,而此次选择“割肉”清仓的举动,无疑是对蔚来资金和运营状况存在质疑,同时也让其未来前景显得更加不明朗。
此外,蔚来内部延迟发薪等消息也进一步证明,虽官方宣称员工可以申请将本次十三薪全部或部分置换成限制性股票,但也难掩其现金流紧张的状况。
这些事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蔚来的资金状况乃至当下处境仍颇显艰难。
2020,蔚来熬得下来吗?
虽然迎来“噩耗”,但值得庆幸的是,蔚来今年已然拿下两笔“救命钱”。
2月6日,蔚来宣布一笔1亿美元的融资达成,投资方是非关联的亚洲投资基金。
2月14日,蔚来宣布再次完成1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项目。
根据协议,蔚来将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购买方发行和出售本金总额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两笔交易的配售均需满足惯例成交条件,预计不晚于2020年2月19日完成。
而根据Q3财报显示,蔚来当季度净亏损达到25.54亿元。
如此烧钱速度,即使蔚来拥有“2亿美元”的融资落地,或许仍显得“不够花”。
因而,这两笔“救命钱”能够一定程度缓解蔚来当下的艰难处境,但“寻找融资”仍是蔚来2020年的主要任务。
同时,着眼于蔚来自身,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现阶段,就造车新势力而言,蔚来是其中品牌影响力最高的,也是唯一把产品价格卖到30万以上的品牌。
无论是北上广深,蔚来ES8、ES6还是能够频繁在大街上、停车场看到,并且是真正的个人消费者购买,这是蔚来烧掉了百亿级资金的成果。
在品牌力上,蔚来毋庸置疑是唯一一个能与特斯拉PK的造车新势力品牌。
但是,蔚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譬如资金使用效率、成本控制、打造品牌力背后的高成本等等诸多问题。
同时,蔚来最大的挑战在于,在控制成本之后,是否还能提供给消费者与此前不计成本的“同等服务”,以此维系其目前的品牌力以及口碑。
接下来,蔚来怎样权衡成本与服务之间的关系,让所有车主认可与信服,也是蔚来继资金问题的衍生疑问。
功夫拍案
不可否认,第三大股东的“割肉出逃”,会对蔚来投资市场的表现造成较大影响。但好的一面是,蔚来已然拿下了两笔至关重要的“救命钱”。
此外,疫情对于汽车市场的影响,也是其无法规避的痛点。
在中短期里,汽车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会受到疫情的较大影响,车市寒冬还会加剧,挑战难上加难。与此同时,这段时间也是蔚来生存的关键阶段。
面对市场寒冬、疫情风波、竞争对手不断强大,蔚来汽车的未来依然道阻且艰、危机重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果吉利真成了蔚来第三大股东,谁会是最大受益者?
“以公告为准。”这是吉利和蔚来目前对“3亿美元入股”的回应。
2月18日,有传言称,吉利汽车欲投资3亿美元入股蔚来汽车,或将成为第三大股东。
随后,蔚来汽车回复称“以公告为准,不过多评论”。而吉利汽车也表示“不知道此事宜,也不对市场传言做评论。”
连日来,关于蔚来在资本方面的消息不断,前一天刚刚传出蔚来第三大股东高瓴资本清仓退出,随后紧接着就传出吉利将以3亿美元接棒成为蔚来第三大股东。消息背后有多大的真实性?吉利汽车有没有可能入股蔚来汽车?
进入2月份以来,蔚来已完成两笔融资,累计融资额2亿美元,两次融资类似,投资方均为“非关联方”的亚洲投资基金,即单纯的财务投资人。而针对此后的融资,蔚来方面透露,其他融资项目仍在进行,已取得积极进展。公司会根据披露要求对融资项目的进展进行披露。目前阶段,蔚来主要聚焦于可以给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和效率提升带来战略价值的融资项目。
此前有消息称,蔚来要撑到下一款新产品的上市,所需要的金额为10亿美元左右。据Q3财报显示,蔚来目前持有的现金仅为1.37亿美元,加上专项贷和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蔚来的账面余额为19.6亿美元。即使加上最新的融资,也远不足以支撑之后的发展投入需要。
去年底蔚来方面也曾坦言,公司现金余额不足以提供未来12个月继续所需要的营运资本和流动性。蔚来的持续运营取决于公司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外部股权或债务融资。因此,若此次吉利入股蔚来消息为真,将大大缓解蔚来的资金压力。
而对于吉利来说,有望“入股蔚来”的消息也早已不算什么新鲜“猛料”。上个月就有消息称,包括上汽、广汽、长城以及吉利等多家车企都在竞购蔚来汽车。彼时,在面对纽交所的问询,蔚来曾发布公告称,“与广汽正在探索合作机会,讨论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成最终协议”。而广汽方面也在公告中称,目前双方就蔚来的融资有所探讨,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并未形成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而上汽与吉利方面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投资的角度看,传统车企现在投资蔚来,应该是一个“抄底”的好机会。去年3月,蔚来汽车的股价最高超过13美元/股,而眼下不足4美元,虽然与此前的1.32美元相比已经翻番,但仍然处于低谷。
据相关媒体报道,吉利入股蔚来的价格应该不会高于之前的可转债转股价3.07美元。蔚来在一级市场转股价的估值约为34.33亿美元,截至2月14日,蔚来最新收盘价计算的二级市场估值为39.69亿美元。这意味着,蔚来汽车目前的估值为34.33亿至39.69亿美元之间。以此计算,吉利3亿美元能买到蔚来近10%的股份。此轮投资后,吉利应该会成为蔚来的第三大股东。
此外,蔚来在服务换电以及自动驾驶和车载系统方面的布局在业内均具有极高的领先性,同时,在高端品牌的打造以及用户思维的落地方面,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吉利入股蔚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新能源、尤其是高端化新能源方面的布局更加丰满,其新能源技术,包括用户服务等将得到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吉利在行业内排头兵的地位。
对于最终谁会入股蔚来我们将会持续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业内对于蔚来持肯定态度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蔚来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没有足够的规模可以分摊高额的成本,但是在中国电动车初创企业中,蔚来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值得学习的,如果蔚来不能成功,对于行业也是一大损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