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歌德轶事有哪些?

2.关于歌德的一句话出自哪里?

3.有一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有什么想法

4.一个尴尬的气氛,如何用一个笑话打破尴尬?

5.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

6.德国的戈尔利茨和魏玛到底哪个地方最美?

歌德到魏玛公园散步,德国魏玛公园

“而我则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面 笑容地让在一旁。 批评家实际上用的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 和结论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是:我从来不 给傻子让路,你(歌德)是傻子,所以我不 给你让路。 歌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 的回话简洁、幽默而含蓄,正好构成一个同 样形式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是: 我从来就给傻子让路,你(批评家)是 傻子,所以,我给你让路。.

关于歌德轶事有哪些?

你好同学!

1、这段文字里面蕴含的意思是:不要过分执着,能够放下是一种心理力量

我们为什么争执?其实就是受不了别人对我们的不认同,受不了别人对我们的看不起, 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人,对于别人的无论是羞辱、对于别人的歧视、对于别人的误解等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打倒他,因为相信自己!因为他不需要靠对方才站起!这种力量源于自身,源于心理

2、这段文字里面蕴含的意思是之二是:人生所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别人说对了,我们没必要说,如果别人说错了,对方是不肯接受我们所说,所以为什么去改变别人呢。

一定采纳

关于歌德的一句话出自哪里?

一,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什么,你就读什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两人又背又读,专心极了。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理发。歌德背得起劲,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吓得理发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二、魏玛公园里,歌德正在一条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所有作品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一边。

三、有一天歌德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封特重的欠资信,歌德补足了邮资打开信一看,只见一大包废纸,上面附了一张短笺,友人促狭地写道:“我的身体很好——你的N。”很快的,这个身体很好的N也收到一包超重又欠资的邮包,里头是一块不小的石头,上面同样也附了短笺:“获悉贵体康健,这块石头从我心上落了地——歌德。”

有一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有什么想法

是《贝多芬传》节选出来的,在下面中间的地方

《贝多芬传》节选

他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大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梅杜萨,又译“墨杜萨”,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编者注)。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区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出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李尔王”。

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因疾病而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他一生就只是这一次,似乎到了颠蹶的关头;他经历着一个绝望的苦闷时期,只消读他那时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便可知道,遗嘱上注明“等我死后开拆”。这是惨痛之极的呼声,也是反抗的呼声。我们听着不由不充满着怜悯,他差不多要结束他的生命了。就只靠着他坚强的道德情操才把他止住。他对病愈的最后的希望没有了。“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与他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

这是临终的哀诉;可是贝多芬还活了二十五年。他的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我对于睡眠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几百次,真是多美!”

爱情把他遗弃了。一八一0年,他重又变成孤独;但光荣已经来到,他也显然感到自己的威力。他正当盛年。他完全放纵他的暴烈与粗犷的性情,对于社会,对于习俗,对于旁人的意见,对一切都不顾虑。他还有什么需要畏惧,需要敷衍?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需要应用它,甚至滥用它。“力,这才是和寻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他重复不修边幅,举止也愈加放肆。他知道他有权言所欲言,即对世间最大的人物亦然如此。“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这是他一八一二年七月十七日所写的说话。贝蒂娜?布伦塔诺那时看见他,说“没有一个皇帝对于自己的力有他那样坚强的意识”。她被他的威力慑服了,写信给歌德时说道:“当我初次看见他时,整个世界在我面前消失了,贝多芬使我忘记了世界,甚至忘记了你,噢,歌德!……我敢断言,这个人物远远地走在现代文明之前,而我相信我这句话是不错的。”

歌德设法要认识贝多芬。一八一二年,终于他们在波希米亚的浴场特普利兹地方相遇,结果却不很投机。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但他过于自由和过于暴烈的性格,不能和歌德的性格融和,而不免于伤害它。他曾叙述他们一同散步的情景,当时这位骄傲的共和党人,把魏玛大公的枢密参赞教训了一顿,使歌德永远不能原谅。

“君王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计,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而歌德也没有忘记。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

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旋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群众的庸俗。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在维也纳举行《D调弥散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在终场以后感动得晕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胧胧地和衣睡着,不饮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胜利是暂时的,对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一个尴尬的气氛,如何用一个笑话打破尴尬?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我恰恰相反。”这段材料告诉我们

[ d ]

A、对无礼的人决不能宽容

B、宽容是有限度的

C、宽容是无原则的

D、善于宽容才能共处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

“机智与幽默”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方式,关键是随机应变,要靠多看、多观察、多琢磨、多学习等日积月累形成的,以下名人的“机智与幽默”例子,供参考学习:

机智与幽默

假命题

古希腊学者克拉底鲁宣称:“我们对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是假的。”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说:“按照这句话的逻辑,克拉底鲁的话等于说:‘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而如果一切命题都是假的,那么,这个‘一切命题都是假的’命题本身也是假的。”

什么东西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溜达。

有个家伙故意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个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家族与人猿

大仲马是个诙谐的作家。一次,有个银行家不怀好意地问他:“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

“一半黑人血统。”

“令祖呢?”

“全黑”。

“请问,令曾祖呢?”

“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淡淡地说。

“阎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怡然地说:“不过我的家族是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也就结束了。”

大仲马是驴

一位青年作家满腔热情地给大仲马写了一封信,建议两人合写一部小说。大仲马在回信中尖刻地写道:

“先生:您怎么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想把一匹高贵的马和一头卑贱的驴子套在一辆车上呢?”

年轻人在回信中写道:

“仲马先生:您怎么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把我比作一匹高贵的马!”

本来,大仲马是想把这个青年比作驴子的。可大仲马接到回信后,发现这人很机智,把马“留”给自己,而把驴“让”给别人,就立刻开始喜欢他了,于是马上复信道:

“请把文稿寄来,我的朋友,我很乐意接受您的建议。”

歌德让路

有一大,歌德漫步在魏玛公园。不料,在一条小径遇到了一个曾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他们面对面地相遇了。

那个批评家十分傲慢,他头一昂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恰恰相反。”歌德微笑着,马上站到了一边。

歌德喝酒掺水

有一次,歌德来到一家饭店作客。他先要了一瓶酒。喝酒之前,他先尝了一点,然后往酒里掺了些水。旁边桌上一群大学生也在喝酒,他们又吵又嚷,兴高采烈。当他们看见邻桌的这位先生往酒里掺水时,就大笑起来。有个学生好奇地问:“先生,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往名贵的酒里掺水吗?”

歌德立即回答:“只喝水会成为哑巴,池塘里的鱼儿就是明证;只喝酒会成为傻瓜,桌旁的先生们就是明证,我既不想做哑巴,又不想当傻瓜,所以把水往酒里面掺。”

海涅和驴子

一天晚上,一个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在环球旅行中所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对海涅揶揄地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什么现象?”海涅问道。

旅行家冷冷地笑了笑,恶意地讽刺说:“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是犹太人)!”

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和你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摇自己的头

有一次,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思在议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时,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丘吉尔与萧伯纳

大作家萧伯纳与政治家丘吉尔曾经互不相让、针锋相对。一次,萧伯纳给丘吉尔寄去两张戏票,并附上一张字条:“来看我的戏吧,带上一个朋友,如果您有一个朋友的话。”丘吉尔当时非常孤立,但他知道萧伯纳的某些戏只上演过一场,便回复道:“我很忙,不能去看首场,但我将去看第二场,如果你的戏会演第二场的话。”

厕所里道歉

英国政治家比弗布鲁克男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丘吉尔

德国的戈尔利茨和魏玛到底哪个地方最美?

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读了这个小故事,你一定知道歌德的意外之言是(批评家是蠢货);你还会对歌德和批评家说:(文明交流要比辱骂有力量的多,想要羞辱别人最终只能是自取其辱)谢谢

下面的信息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哪个是最美的,也许只能你自己才能选出来了.

德国戈尔利茨

漂亮的古城在欧洲、在德国多的是。一般地说,人们很难在它们之间评判哪个更美。然而,在德国东部一个人口只有6万的小城———戈尔利茨,却被一位权威人士———德国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戈特弗里德·基索教授判定为德国“最美的城市”。他说,过去认为它是美丽的城市之一,现在可以说,它是“最美丽”中惟一的那一个。不久前,笔者造访了这座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城,深为它的堪称建筑艺术编年史教科书似的风貌所折服。

走在老城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的路上,向高处看,一座座古建筑的窗楣门楣都带着沧桑的风韵;向低处看,一扇扇大门、一根根柱子都融入了历代工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连大门的把手和合页都塑造得千姿百态。凝重的中世纪风格、俊逸的文艺复兴式、肃穆的古典主义式、华丽的巴洛克式以及上个世纪初叶的“青春”式、“创业时代”式风格交相辉映,如同一个四世同堂、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戈尔利茨能戴上德国“最美的城市”的桂冠,一是因为它的古老,老到有千年之久;二是它幸运地躲过了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在它的千年历史上,只遭遇了几次火灾,因此,它能给当代人留下这样一份在400公顷的面积上建筑都超过百年、如今列入建筑文物保护名单的多达3600个项目的珍贵的遗产。而笔者在采访中最大的感受,正是戈尔利茨人和各级有关机构能把这份遗产保护管理得这样出色,使这颗尼斯河畔的珍珠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世界上的千年古城并非这一座,但千年风貌能如此完整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的却屈指可数。

魏玛

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魏玛位于图林根州府以东20公里,人口6万,是座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从身边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此剧歌颂了瑞士传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然而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列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魏玛的第二个文化黄金时代。1848年,有“音乐之王”称誉的钢琴大师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来到魏玛担任宫廷乐长,在这里创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等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李斯特还指挥了同时代作曲家瓦格纳、舒曼、柏辽兹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玛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李斯特创办的魏玛音乐学院至今享有盛名。他的故居在伊尔姆河公园旁边,是一座花园别墅。客厅与琴室合为一体,摆着他当年用过的钢琴。1860年魏玛创办了一所美术学院,德国最重要的印象派画家利贝曼(1863-1935)曾就学于此。1919年,建筑艺术家格罗皮乌斯把这所学院和实用美术学校合并为公立包豪斯学校。这是一所融艺术、手艺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学校,开创了现代建筑主义学派。1925年,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1933年以后,许多曾任教的艺术家流亡国外,将他们的思想传播到海外,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战后,魏玛又重建了建筑学院。

魏玛不仅曾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而且还曾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民族剧院就是通过该宪法的会场。人们把这个宪法称为魏玛宪法,依宪成立的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14年后,上台,扼杀了魏玛共和国。时期是魏玛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个文化古城西北8公里的布痕瓦尔德设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五六万人在那里丧生。这个集中营遗址已辟为控诉法西斯罪行的纪念馆。